在發展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發展理論由Piaget所提出的
其中在青少年時期的階段裡有一段時間是以自我為中心
也就是形式運思期的這段時間
最後被Elkind發展出
"imaginary audience"以及"personal fable"兩種概念
而這兩段概念也說明了偏差行為如何的產生
在我看來當我不懂時感覺好像很困難的兩個詞
但是其實懂了以後整個覺得會心一笑
所謂的"imaginary audience"就是"假想的觀眾"
解釋起來就是說一個人認為她是眾人注意的焦點
她無法區分別人注意的東西與自己注意的是不一樣的
舉例來說要是今天有個男生一直看著她所坐的吧檯方向
她一定會認為人家在注意她覺得她很漂亮甚麼的
但是其實那個男生只不過想找個服務生罷了
而所謂的"personal fable"也就是"個人神話"
這個更神奇了是在說一個人她認為自己就是處處比別人優秀
比如要是人家考試成績比較好就是人家作弊
職場上要是別人比較受老闆寵愛就是人家跟老闆有一腿
諸如此類的想法就是要證明自己在自己的世界裡是無敵的
雖然這樣子的狀況在青少年步入成年早期也就是20幾歲的時候
會因為經歷了社會經驗而慢慢退去
變得比較可以站在別人的立場替別人著想
但是我們不置可否的發現
事實上這樣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別人都像行星繞著她打轉的人
數量還真不在少數
可是她們不見得是10幾歲的青少年
那是為了甚麼這些人無法像Elkind所說的可以順利成熟?
我著實想了好多天
想起曲媽媽很久之前跟我講過的一句話"我不喜歡別人說妳漂亮"
當然自己的媽說這句話絕對不是因為她吃醋
而是很簡單的擔心自己的女兒活在自我創造的神話裡
還以為自己有一群崇拜自己的觀眾
把自己當神一樣的膜拜
似乎說膜拜好像有點太過於誇張
以前聽聽就過了還覺得沒甚麼重要性
但是進了社會被拐久了發現浮誇的話會膨脹一個人的自尊
讓一個人不往前學會成熟反而倒退回去以自我為中心的小時候
而且這樣的崇拜導致的就是自己的是非不分還可以指鹿為馬
是啊
現在有很多人滿口謊話還可以自我合理化
原因不就是總是會有人相信她嗎?
而會選擇相信她的人
總是因為無法認清現實
而毀了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那一個被塑造出來的假形像